close
80年代:天津四中“老校友” 緣分妙不可言
2017年是王繼紅和李金鐘步入婚姻的第37個年頭,然而作為當年天津市第四中學的同屆學生,兩人相識相伴的年份早已跨越瞭人生大部分的年華。“當時不在同一個班,互相也不認識”,王繼紅說,當年到黑龍江做知青,兩人碰巧被分到瞭一個農場工作,“他(李金鐘)是個很理性的人,工作上、生活上給瞭我很多建議和幫助,當時不覺得是愛情,更多的像是戰友情。”
由於掛念傢鄉年邁的母親,王繼紅回到天津,李金鐘卻留在瞭黑龍江念書、工作。“那時候也不年輕瞭,身邊的同事給我介紹瞭很多次對象”王繼紅笑著說道,當時的自己一腔熱血都投註在工作上,卻鮮有能夠理解、陪伴她的人。在異地期間,兩人常有書信往來,直到確定瞭彼此的心意,在單位的幫助下,李金鐘調回天津工作,二人於1980年2月領取瞭結婚證,正式成為夫妻。
“那時候已經有拍婚紗照的瞭,但是太貴,我們隻拍瞭普通的照片,花瞭9毛5分錢”1980年,王繼紅坐著20路公交汽車來到李金鐘的傢裡,兩傢人湊在一起吃瞭頓飯,這便是他們的婚禮瞭。在王繼紅看來,李金鐘孝敬父母、照顧親戚,也對她的工作和生活給予充分理解,“我們倆都是熱愛工作的人,價值觀相同,他包容我,我自然喜歡他。”從青絲到銀發,似友情又是愛情,相伴相守的生活還在繼續。
60年代:曾為愛人放棄入學清華 從小學起就沒分開過
剛忙完一場舞蹈大電動床賽,林季先和萬靄榮又要開始籌備老年奧運會的相關事宜,充滿活力的兩人很難讓人相信,他們已經年近八十。今年79歲的林季先和82歲的萬靄榮已經攜手走過56年的婚姻生活,而兩人的相識卻是在小學五年級。小學、初中、高中,兩人早早地確定瞭彼此在對方心中的位置。高考時,一直是“學霸”的林季先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瞭天津大學,直到結婚多年後,他才坦言,當初自己的成績可以報考清華,為瞭能和萬靄榮在一起,他才選擇留在天津。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萬靄榮的生活幾經波折。“高中畢業後,我就在天津廣播電臺工作,他在天津大學,我們之間隔著一條衛津河”萬靄榮說到,後來自己被下放到天津郊縣,又到山東,林季先始終沒有放棄這段感情,也正是他的專情和堅持,這段感情最終得以開花結果。
1962年8月12日,林季先和萬靄榮在登記處辦理瞭結婚證,證書上印著“和平區人民委員會”的公章。在這兩張結婚證的背面,還印有“床鋪已購”、“煙票已發”等字樣,萬靄榮回憶,當年是計劃經濟時期,憑著結婚證才能買床,拿到香煙、佈匹的“補貼”。在攜手走過半個多世紀後,兩人恩愛如初,林季先最近幾年也學會瞭上網,他的網名叫“萬林萬林”,這是他和老伴兒兩個人姓氏的組合。兩人都愛好跳舞,在各種比賽、演出中都能見到兩位老人的身影,生活裡相互愛戴,興起時共譜舞曲,這就是林季先所理解的愛情最美好的樣子。
50年代:有他在的地方才是傢 相伴到老也是愛
“隻見瞭兩次面,第三次見面就是結婚”這是陳嘉樂和王懷榮記憶中最初的交叉點。1956年8月16日,兩人在山東老傢辦理瞭登記結婚,當時陳嘉樂21歲,結婚證上的名字“韶雲”是老先生為他取的字號,年長兩歲的王懷榮不好意思“暴露年齡”,索性也填瞭21歲。在這張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結婚證上,印有充滿瞭濃鬱民族風格的圖案。和平鴿、稻穗也是當時結婚證上的主角,反映出濃鬱的社會色彩,體現出當時農業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占瞭相當大的比重。
風風雨雨六十餘載,兩人之間早已說不清感情的真正成分。今年81歲的陳嘉樂出生在山東農村,傢庭條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卻堅持著學習這條路。初中畢業後,陳嘉樂獨自一人來到天津求學,老傢的親戚為他張羅瞭這樁婚事,他便從課堂上匆匆趕回傢裡結婚。學成畢業後,陳嘉樂入職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,從一名實習生做到瞭高級工程師。婚後,王懷榮先後生下瞭兩兒一女,這期間正是陳嘉樂工作上最忙的時候,曾多次到日本、坦桑尼亞出差工作。
隨著長子結婚、兩個年紀稍小的孩子被陳嘉樂接到天津讀書,王懷榮也追隨著傢庭搬到瞭天津一直生活到現在。感情基礎是很多年輕人步入婚姻的重要前提,然而在陳嘉樂和王懷榮的人生軌跡中,這似乎顯得沒那麼重要瞭。隨著傢庭的開枝散葉,兩位老人也步入瞭垂暮之年,這份感情卻在不斷地磨合中愈發堅不可摧、歷久彌新。即使步履有些蹣跚,兩位老人卻依舊緊緊握著彼此的手,在清晨和傍晚走著相似而又不同的路。
結語: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,結婚證也體現瞭當時的社會風尚。這些泛黃的紙張相比於如今的“紅本本”要單薄的多,但這其中的愛情信仰和生活理想卻從不會因外觀而產生改變。正如結婚時的宣誓:從今天開始,我們將共同肩負起婚姻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,相濡以沫,鐘愛一生。
正文已結束,您可以按alt+4進行評論
電動床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